专业研发生产水肥一体化、喷灌、微喷灌、过滤器、施肥机、自动化灌溉等系列产品

全国咨询电话:

      

新闻动态

实施坡改梯 加速山区经济发展

点击数:10632019-08-23 17:51:37

1 坡耕地造成的危害、影响
水土流失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,使坡耕地粗化变瘠,水库、渠道淤积,江河洪水泛滥,生态环境恶化,农业生产条件变差,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。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1 侵蚀土壤,肥力降低,土壤耐旱性能降低,粮食产量低而不稳
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流失,土层变薄,土体结构破坏,土壤养分流失,肥力降低,进而蚕蚀土壤,使耕地面积减少。资料表明,在宁夏南部山区11个县(区)坡耕地每667m2流失水量30~50.60m3,流失土壤3~10t,耕作层中每年流失表层肥土约2.60mm,致使土壤肥力逐年降低,从而使耕地保墒能力和抗旱能力降低,导致作物减产。土壤团粒结构中的“土壤水库”对地面径流具有重要的调蓄作用,侵蚀使土壤团粒结构“土壤水库”破坏,蓄水容量损失,从而减少了土壤对洪水的“拦蓄调节”能力,降低了土壤的抗蚀性。近70%以上的坡耕地一般坡度为10~25°,据西吉县大坪和彭阳县王洼两个水保试验站测定:坡度10~25°坡级耕地每年每667m2流失水量20~30m3,流失土壤3~l0t。在流失的每吨土壤中,含全氮0.80~1.50kg、全磷1.50kg、全钾2kg。许多坡耕地表层土壤流失殆尽,种植作物的土壤接近于母质。据调查,隆德县坡耕地每年每平方千米流失氮、磷、钾和有机质分别为927.50kg、1 521.10kg、44 273.90kg和13 591.60kg,使得地力越来越贫瘠。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剧,使原本就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跑水、跑土、跑肥的“三跑田”,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。
1.2 水土流失严重,耕地面积锐减
据调查,5°以上的坡耕地易受暴雨的冲刷,10°以上的坡耕地极易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。在黄土丘陵区,暴雨冲刷致使坡耕地表面形成面蚀、沟蚀等水土流失类型。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壤粗化、砂化。因此,坡耕地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源泉,也是农业生态恶化的象征。如位于丘3区的隆德县神林乡北山塬,沟头年均向前推进10m以上,一个完整的塬面被流水蚕食为十几个小塬,并受上千条细沟和切沟的蚕食,在耕地被水流切割的同时,许多耕地也同时受到水流的溶蚀和侵蚀,进而造成耕地的陷落而形成黄土碟、黄土陷穴、黄土桥、黄土柱等多种黄土潜蚀地貌,使可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。
1.3 危害基础设施建设
水土流失加剧了地表径流和表土流失,一遇暴雨洪水挟带着大量泥沙冲毁道路和村镇,抬高河床,淤塞河床、库坝、渠道等设施,致使库坝、渠道等水利设施调蓄洪水能力下降、防洪标准降低、水利工程功能衰退,形成“小洪水、高水位、多险情”的局面,引发洪涝和旱灾,给防洪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,同时还影响交通、道路、村镇等建设。
1.4 水源枯竭,灌溉面积减少,人畜饮水困难
南部山区11个县(区)地处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带,境内无过境客水,该区的生活、生产用水主要依赖于天然降水,而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,降水时间集中,大量坡耕地表土受到暴雨的打击、破坏,土壤空隙被堵塞,下渗速度减弱,60%~80%或更多的雨水顺坡流走,只有很少一部分就地入渗,大部分降水形成地表径流输出下泄到沟槽,洪水资源不能加以利用,加之降水时空分布不均,每年4-6月份夏作物需水量关键时期降雨量仅占年降雨量的15%~23%,导致夏粮减产。降水利用率和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不到30%,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。
同样,水土流失使森林植被遭受破坏,林草覆盖率日趋降低,水源涵蓄能力减小,每年进入冬春季节,不少山溪小河水源枯竭,河流断流,不仅无农业灌溉用水,而且出现人畜饮水困难。
1.5 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,自然灾害频繁,加重了贫困程度
坡耕地是产生水土流失的根源,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不断发生,造成地表土壤逐年变薄,土壤持水能力逐步下降,生态环境逐渐恶化,诱发洪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,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,也是造成贫困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。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壤侵蚀,土地生产力下降,为了获得土地产出,群众大量开垦荒地,毁林毁草,加剧了干旱的发生。因此,坡耕地也是贫困的代名词,坡耕地更是当地生产条件差和生态环境恶劣的象征。
2 实施坡改梯的作用
2.1 减少水土流失,提高土壤保墒能力
黄委会西峰水保试验站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测定表明,水平梯田一般比坡耕地可减少水土流失76%~100%。据南部山区“全国梯田模范县”隆德县水保站跟踪调查:降水520mm地区,12°向阳坡地实施坡改梯后变成平均宽度9m宽梯田,每667m2平均减少流失土壤2.30t,大规模坡改梯工程的实施,使土壤流失量大幅度降低,地表径流大量就地渗透或转化为地下水,变过去的跑水、跑土、跑肥的“三跑田”为保水、保土、保肥的“三保田”。
2.2 巩固了退耕还林还草成果,增加了粮食生产
南部山区在耕地逐年减少、人口逐年增加的形势下,要巩固生态建设成果,必须把解决农民吃饭问题放在第1位。如我区隆德县坚持将建设梯田与退耕还林(草)相结合, 20°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,15°以下的坡耕地修建基本农田,取得了很好的效益。退耕还林还草虽然使耕地面积减少,但梯田建设又使耕地产出率提高,从而使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地增加。同时,实现坡改梯后,增加了基本农田面积,保证了农民所需口粮,也保证了退耕还林成果。
2.3 改善了农业生产和生态条件
通过梯田建设,耕地的保水、保墒、保肥能力增强,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,劳动效率也得到提高,农业潜力得到挖掘。坡改梯前,耕种只能依靠畜力,坡改梯后,从耕种、收割到运输等生产环节可以广泛使用小型农业机械,使农业生产效率发生革命性的变化。在修梯田的同时,修平了田间道路,手扶、四轮拖拉机(三轮车)和架子车可以直接到田间地头,方便了农民拉粮送肥。实施坡改梯后,农田土壤肥力和生产力提高20%以上,降水利用率由28%提高到45%以上。水地复平后,灌溉水利用系数,库灌区由0.30提高到0.56,井灌区由目前的0.60提高到0.75,坡改梯对保持水土、改善生态环境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,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和生态条件。
2.4 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
历史以来,南部山区11个县(区)的农民普遍采用传统的种植技术,与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自然经济状态下的耕作方式差别不是很大,只不过在施肥中由单一的农家肥变为农家肥和化肥共同使用而已。而水平梯田的建设,为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创造了基本条件,一些先进的耕作技术逐步被农民接受并应用。梯田建成后,地膜玉米、膜侧小麦、立体复合等种植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,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;机耕、机播、机械运肥、机械拉运等现代化工具可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,对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2.5 促进了劳动力转移,提高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
南部山区11个县(区)地处黄土丘陵区,坡耕地不仅耕作难度大,而且大部分山地道路不通,农业运输全靠人挑驴驮,耕地、播种和运输等耕作环节劳动强度大,往往需要强壮的劳动力完成。坡改梯后,由于小型农业机械广泛使用,大大节约了劳动力,降低了劳动强度,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,走出山村,进入城市务工。梯田建设提高了劳动效率,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,增加了农民收入,推动了非农产业快速发展。
【责任编辑:(Top) 返回页面顶端
友情链接: 暂无数据!

版权所有 :